-
-
【公共管理】記者暗訪窗口單位和執法人員 在崗不盡責 百姓不滿意
來源:默認管理員點擊數:253發布時間:2018-09-28記者暗訪窗口單位和執法人員 在崗不盡責 百姓不滿意
日期: 2018-09-28 11:15:02 來源: 東北網百姓心中有桿秤,公仆稱職時,他們往往不會夸,但瞧見你“開小差”了,他們會給這個部門、單位、職業“扣分”,輕則撇撇嘴,重則罵罵娘,“我去,這都火上房了,你瞅瞅,她那邊還剪指甲呢,這啥單位啊……”
8月20日至8月27日,記者暗訪多個窗口單位以及街面上的執法人員,瞧見了公仆“開小差”,聽到了百姓有怨言——
獨坐崗亭聊微信
交警風里雨里的確不易,百姓心疼,政府呵護,于是為咱們的“小黃人”建起了路邊簡易崗亭,四面無墻,只有一傘狀棚頂,僅能擋雨遮陽,無法避風驅寒,更是四面通透,路人一眼能瞧見崗亭里的交警在忙啥。
8月21日15時52分,建設路崗地車來車往,熙熙攘攘,對比之下,崗亭里的一桌一椅一人略顯冷清。他沒盯著路面,而是把精力放在手機上,甚至當暗訪的記者走到身后也沒察覺。記者一瞅,這位獨坐崗亭的交警正全神貫注聊著微信。“身在曹營心在漢”,來往路人都在看,交警低頭聊手機,如此執勤難獲贊。
出工不出力的城管
當暗訪記者用手機拍攝“出工不出力”的城管時,很揪心,照片里清晰可見在城管車旁邊,是一群坐著乘涼的老人,他們看著,嘮著,對眼前的一幕如何評價,可想而知,當然,他們和記者一樣,不知道這位城管是誰,大家統一稱呼他為——城管。
8月21日15時32分,中華路上,一輛城管車停在路口,車門大敞四開,一城管坐在副駕駛,腿在車外,低頭擺弄著手機。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車子始終停在路口,手機一直也沒離手。路旁乘涼的人瞧著城管,交頭接耳,不時向西邊瞅瞅,還有老人抿嘴樂。記者好奇,“開小差”值得樂嗎?可順著偷笑老人的目光扭頭一看,頓時明白了,就在城管車西邊不遠的公交站,有個占道經營的小地攤忙得不亦樂乎。想說愛你不容易,執法怎能“不出力”,你弄手機她經營,咫尺數米全不知。
服務窗口成“看護班”
每一位政務服務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全心全意”服務群眾的質量和水平,影響著群眾對黨和政府形象的評價,然而很難想象在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卻在工作時間將孩子帶到工作崗位,任由孩子跑跳玩耍,將市政務服務中心變成了孩子的“看護班”。
8月23日上午8時53分,記者走進市政務服務中心,一名穿黃色短袖,看上去五六歲的小孩兒在一窗口的工作區里高興地跑來跑去,手里還拿著玩具彈弓,看到暗訪記者,竟拿著彈弓瞄了一下,嚇人一跳。彈弓不玩了,小家伙就拽出椅子,端坐在窗口前,如同小大人一般,煞有介事地學著大人的樣子,開始“辦公”。“你進去躲一躲。”或許是瞧出記者偷拍,身旁的工作人員跟孩子說。但天生多動愛玩的孩子,進去沒一會兒就出來了,繼續又跑又玩,工作區再次變得熱鬧起來。
政務服務中心個別公仆很“閑”
8月23日9時02分,在市政務服務中心正門處的咨詢區,前來咨詢相關業務的市民寥寥無幾。此時一位工作人員隨手拿起了手機低頭擺弄起來,對于記者的到來沒有一點兒察覺。記者在其身后足足停留觀察3分鐘左右,這名工作人員始終在專心致志擺弄著手機。
8月23日10時03分,記者來到建華區政務服務中心,與其他窗口忙碌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4號人社咨詢服務窗口下的工作人員就顯得悠閑很多,全神貫注低頭看著手里的手機,積極工作的精神風貌蕩然無存。
8月23日13時56分,記者來到鐵鋒區政務服務中心進行暗訪。大廳里人頭攢動,特別是在交警服務窗口,辦事的市民摩肩接踵。大廳里側,市民較少,一名工作人員閑來無事,竟剪起指甲,邊剪邊和一旁的人聊天,即使有市民來到窗口前,她仍沒放下手里的“活兒”。
形同虛設的“評價器”
服務窗口的電子評價器主要作用是把對窗口服務的監督權交給老百姓,有效杜絕窗口工作人員“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現象的發生,但龍沙區政務服務大廳的評價器形同虛設,閑而無用。
8月23日9時20分,記者來到龍沙區政務服務大廳,這里人來人往,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也大多處于工作忙碌狀態,但在記者暗訪的半小時里,沒有一位工作人員在辦完業務之后主動要求市民使用“評價器”對服務進行評價,不僅沒有主動提醒市民使用評價器,有的窗口還把評價器“藏”起來,記者注意到,一些評價器前“恰巧”有物品遮擋。為了驗證評價器是否有故障,記者隨機去一個窗口咨詢業務,咨詢結束后,工作人員未請記者啟用評價器進行服務評價,“我能用一下評價器嗎?”無奈之下,記者主動提出想使用一下評價器,該窗口工作人員明顯愣了一下,然后進行操作,出人意料的是,評價器的線纜接錯了,經過調整之后,評價器屏幕亮了起來,記者在“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按鈕之中,按下了第三個按鈕。經過多個窗口求證,“評價器”都好用,只是不用而已。
隨后,記者找到服務大廳工作人員詢問,“市民在辦完業務后,窗口工作人員需要開啟電子服務評價器讓市民進行服務評價嗎?”對方稱,“按照規定這個是必須用的。”
路面執勤交警能否處理事故?
8月23日10時50分,在南浦立交橋西橋頭附近發生交通事故,兩車撞到一起,一條直行道車輛無法通行,一輛又一輛車從兩車旁邊繞過,一些圍觀百姓在路旁小聲議論。在不遠處燈崗下幾名交警正在疏導交通,距離現場不足百米。“為什么那邊的交警不來這邊處理,而是一直在那邊疏導交通?”有百姓質疑交警對肇事產生的擁堵視而不見。
記者上前詢問兩名車主,車主說現在向交警隊報了警,在等交警來處理,已經等了三四分鐘,記者指向交警方向問車主,“他們不就是交警嗎,沒有來處理嗎?”“沒。”
隨后記者來到3名交警處,看見他們其中的一人正在手動調節紅綠燈,以此緩解南浦立交橋周邊的交通擁堵。
人大代表:這些行為既誤活兒又毀形象
“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和街頭執法人員絕不能‘開小差’,應當加強監管和問責。”建華區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王觀斌表示,公職人員在工作崗位期間出現看手機、剪指甲、出工不出力等“開小差”行為,一方面違反了職業規范,影響了本身的工作,耽誤了活兒,另一方面公職人員代表的是政府形象,給廣大群眾留下“不認真、不負責、不盡職”的負面印象,破壞了行風建設,“我們人大機關每年都對窗口單位行風問題進行明察暗訪,監督檢查,針對發現的一些綜合性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和單位進行整改落實,而且希望窗口單位能夠向前來辦事的老百姓明確流程,舉個簡單例子,我們需要一個建設審批,腿都跑斷了,來回折騰,也沒弄明白流程是哪些,希望窗口部門能夠清晰明了地向市民介紹所辦事項的全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