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共管理】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八成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
來源:默認管理員點擊數:271發布時間:2018-06-04生態環境部所屬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最新發布的《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顯示,79.85%的受訪者能夠準確識別生活垃圾分類標志,80.8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簡稱《報告》)采取實地調查和網絡調查兩種方式開展。實地調查方面,此次調查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哈爾濱、西寧、烏魯木齊等12個城市開展,發放問卷5679份,最終回收問卷4510份,回收有效問卷數4363份,問卷有效率94.74%。網絡調查渠道自2018年4月9日開通以來,調查對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回收有效問卷5141份。
調查發現,我國公民高度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大部分公民對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面,符合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并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數據顯示,71.97%的受訪者在購買家電時,每次都會或者經常會選擇節能家電;69.04%的受訪者經常會優先選擇公交、自行車或順路拼車等綠色出行方式;55.83%的受訪者在購物時經常會自帶手提袋或購物袋;72.70%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適度消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
調查還發現,公民環保行為存在場景差異,家庭活動中踐行度最高,公共場所次之,工作場所最差。在家庭場所,公民環保行為實踐的比例為74.90%。調查表明84.19%的受訪者能做到“人走關燈”,79.85%的受訪者能夠準確識別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在公共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64.02%。調查表明80.8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70.25%的受訪者能夠做到外出用餐“光盤”。在工作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53.67%,調查發現56.81%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雙面打印”。
《報告》認為,公民環保行為存在顯著場景差異,報告建議,急需編制有引導性、針對性強、接地氣、可操作的全國性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
《報告》調查發現,公民環保行為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監督他人的意識。雖然有39.85%的受訪者在近半年內關注過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新聞報道,但近半年內參加環保志愿活動和捐助環保項目的受訪者比例僅分別為24.48%和22.51%。28.40%的受訪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護野生動物,34.84%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保護飲用水源,在發現周圍有人使用野生動物制品或者食用野生動物時,只有25.00%的受訪者會加以勸阻或通知有關部門。
《報告》認為,這表明公民環保行為多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他人、監督他人的意識,且大多與自身利益相關。
同時數據也顯示,公民環保行為與文化水平呈正相關,中青年群體表現最好。52.06%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近半年內關注過生態環境新聞,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27.78%關注過;77.53%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捐助過環保項目,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59.29%捐助過;40.45%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投訴過企業污染情況,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33.56%投訴過。
《報告》認為,大部分受訪者將自身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原因歸結于“社會責任感”和“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分別占比51.18%和25.58%。可見,當前我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主要因素是社會責任感,但是選擇“隨大流”的受訪者比例也比較高,這造成了公民在生態環境行為實踐中缺乏主動性、互動性以及“知易行難”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偉雄